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那卡西

  日據時期,藝妓的表演以三味線、能樂為主。臺灣人經營的旅館,收費較日本人經營的溫泉旅館低,表演節目也大都是符合臺灣人口味的南管樂曲和臺灣歌謠。「那卡西」在日文原意為「像水流動的行業」,走唱於各旅館、酒店間、夜市間,其對象泛指走唱維生的歌手、樂手及其音樂演出的形式。最早的表演型態,是採自彈自唱以娛樂賓客,多以1人演奏、1人演唱的2人編制出現,後來才有隨客人點唱的服務。
  那卡西的樂器由早期樂師自彈自唱,轉變為富西洋風的手風琴、吉他、鼓等小型樂團,隨著科技發達,演進為電子琴或電吉他,尤其是電子琴,只需要電子琴,就可以製造出所需的音效。
  極盛期北投的飯店,每家約擁有3至7組那卡西團。此外,尚有待命的那卡西,電話一通,服務就到,以便飯店急需。那卡西的沒落是在民國80年後,隨著政府掃蕩八大行業政策的執行及經濟不景氣的影響,加上卡拉OK、KTV風行一時,日漸式微。
以上部分資料摘錄自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出版「女巫嬉遊記 發現北投の湯與美」宣傳小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