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關渡自然保留區

關渡自然保留區
 
  • 位於臺北盆地西北角的關渡平原,在1694年4月發生的大地震中陷落成為臺北大湖湖床,海水沿基隆河及關渡附近侵入臺北盆地,形成「松山期臺北鹹水湖」,嗣經水流切割,形成關渡隘口,湖水退出盆地,基隆河及淡水河繼續沖積而形成今日之關渡平原,自清代即為臺北盆地的農業重地。但1950年代後,水田農地逐漸廢耕,堤防外的農田遂成為沼澤地。
  • 關渡沼澤區由於淡水河與基隆河在此匯集,加上位於感潮區內,帶來大量泥沙與有機物沉積,形成特殊的河口生態體系,包含草生地、沙洲及紅樹林等複雜的棲地,其中孕育有豐富的物種,約有154種植物、450種昆蟲、15種螃蟹、8種蝦類、29種魚類、7種兩棲動物、12種爬蟲類、9種哺乳類,鳥類更約有185種。
  • 關渡濕地的紅樹林組成樹種為水筆仔,由於其胎生的特性,可隨潮汐漂流生長繁衍於海河口交界處,關渡紅樹林的急遽擴張,使原有的蘆葦、茳茳鹹草生長面積快速減少甚至消失,也對鳥類生態造成影響。
  • 關渡濕地歷經民國60年代廢土濫倒,違章建築林立,甚至鳥類遭到捕殺,濕地生態嚴重破壞。民國70年,臺北市政府接受包括臺北市野鳥學會等愛鳥人士的建議,展開籌設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的研究,民國72年臺北市政府指定117公頃範圍作為水鳥生態保育區,民國75年,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,指定堤防以南的55公頃草澤地為關渡自然保留區。堤防以北50公頃範圍規劃為關渡自然公園,於民國90年開始營運。
  • 關渡自然公園相關資訊:
    • 電話:02-2858-7417
    • 地址:關渡路55號
    • 開放時間:09:00-17:00,週一公休
    • 交通資訊:捷運關渡站下車,由大度路出口(1號出口)出站,可轉搭大南客運小23路(往關渡宮)、紅35路公車,即可抵達「關渡自然公園」站;或可步行約10多分鐘即可抵達